记者:许依平 陈宇嘉
【个人简介】
沈旭,中共党员,应用技术学院2022级财富管理专业学生,2023-202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连续两年学习成绩专业排名第一。热心实践,曾担任班长、团支书和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暨第一期“工商英才”班宣传委员、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宣传部部长、“黔心寻蜡”社会实践队队长等,获专业一等奖学金和校级模范团干、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曾获2023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第三十届湖北省翻译大赛省赛二等奖、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作文竞赛省级三等奖等,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热“蜡”滚烫——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热衷公益活动,曾连续两年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累计志愿时长达230小时。
记者:据了解,你一直将获得国家奖学金作为大学奋斗的目标,请问你是如何通过努力一步步实现这一目标的,你觉得自己的成长路径有什么特别之处?
沈旭:确实!刚上大学时,我就认真研究了国家奖学金的评选标准,并将其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行动指南。对我而言,它不仅是一张评分表,更是一份全面发展的任务清单。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到保持专业第一的成绩,再到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每一项任务都为我指明了阶段性努力的方向。这种“对标发展”的路径让我受益匪浅。即便最终不一定能获得国奖,但以这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也能确保我的大学生活始终处于充实进取的状态。我总结了自我的的成长经验,就是将奋斗目标细化为可执行的日常行动,通过持续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记者:了解到你连续两年成绩位列专业第一,请问你有什么学习方法和技巧吗?
沈旭:对于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静下心。在日常学习中,我会把远期目标拆分成数个阶段性目标,并保持一定的自我驱动力,督促自己高效地完成每一个短期目标。同时,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反思,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在期末复习阶段,我通常会通过做思维导图或列提纲的方式来梳理课程知识脉络,让复习效率事半功倍。
记者:大学期间,你曾担任班长、团支书、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商英才班)宣传委员、学院青协宣传部部长、“黔心寻蜡”社会实践队队长等职务,这些经历对你个人发展有哪些帮助?
沈旭:在这些实践经历中,我有幸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工商青年共事,我们秉持团队协作精神,彼此支持、互帮互助,共同克服困难,分享成长喜悦,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不仅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更提升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在学院党校和学院青协工作的经历。我协助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了三期党校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宣传工作,累计服务学员240余人;在学院青协任职期间,我采编发布了15篇公众号推文,其中,“三下乡”实践主题推文还收到了很多村民的点赞。这两段经历都很好地锻炼了我的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了我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让我掌握了诸多实用技能。
图为沈旭部分获奖证书
记者:据了解,学长还获得了2023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赛道)国家级二等奖,请问参赛过程中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沈旭:我感受最深的是,能够代表学校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同台竞技,充分展现武工商学子团结协作、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非常激动且自豪。这项比赛涵盖产品商业策划书撰写、全英文商务谈判、全英文产品发布会以及展台设计布置等多个环节。
备赛过程中,我们团队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专业知识不足,作为财富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快速弥补;二是对英语能力的考验,比赛中从产品发布会到商务谈判都要使用流利的英语进行沟通。为攻克这些难关,团队成员分工协作,反复打磨产品方案、完善路演讲稿、模拟商务谈判场景。我们还经常利用午休、课间时间进行演练,并邀请应用技术学院刘俊丽老师给予专业指导。
作为负责人,我需要在国赛现场全程使用英语介绍产品,并回答评委的专业提问。为呈现出最好的水平,我整整准备了三个多月,产品发布会的演讲稿前前后后修改了很多次,每天都在背稿子、改稿子。同时,我还试着站在评委角度预设可能的问题,精心准备好如何回应,为自由交流环节做了充分准备。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主动突破舒适区,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突破。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获得国家级二等奖。
图为沈旭(第一排左一)参加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
图为沈旭(第二排左二)参加2023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
记者:了解到你参与的创新创业项目《热“蜡”滚烫一一让指尖技艺成为指尖经济》入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你在项目中担任什么角色?有哪些收获?
沈旭:作为项目核心成员,我主要负责实地调研、论文撰写及项目整体推进等工作。我不仅带领团队深入贵州多地开展田野调查,系统收集非遗蜡染技艺的一手资料,合理规划使用项目经费,还参与论文的框架设计、数据分析和内容撰写,努力让此次研究更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贵州蜡染,这是一项非遗技艺。项目开展了将近一年,预计今年6月结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非遗技艺,2024年暑假,我带领团队前往“蜡染之乡”——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丹寨县,深入当地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工作室,学习了一周的蜡染技能,制作出许多蜡染作品。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非遗活态传承探索新路径,推动蜡染技艺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转化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指尖经济”。对我个人成长而言,这次科研实践显著提升了我的项目管理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素养。
图为沈旭(右一)带队到贵州开展非遗传承项目
图为沈旭团队制作的蜡染作品
记者:了解到学长还参加过很多次志愿实践活动,志愿时长达230小时,请分享一段印象最深刻的志愿服务经历。
沈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为朝沐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走进襄阳市谷城县熊岗村,进行为期14天的爱心支教。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团队精心备课、反复打磨教案。我负责的是地理学科的教学。在第一堂课上,我以“认识家乡”为主题,从村、镇、县、市逐步扩展到全国乃至亚洲,通过生动的地图,帮助孩子们准确定位家乡的地理坐标,循序渐进地拓展他们的空间认知维度,引导他们用更广阔的视野认识世界。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我深刻感受到教师的重要性,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对我而言,支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图为沈旭给小朋友们上课
图为沈旭与小朋友们合影
记者: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吗?
沈旭:充实。大一入校时,我给自己制定了很多目标规划。就像打怪升级的游戏一样,每完成一个目标就划掉一项,然后继续挑战下一个。现在回看我的生涯规划表,当初设定的目标基本都完成了,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可以说,我的大学生活就像一场不断升级的冒险,每个阶段都收获满满。
记者:可以分享你的座右铭吗?
沈旭:我比较喜欢“静水深流”这句话。它提醒我,真正的成长需要沉下心来,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都努力让自己保持这种状态——不浮躁,专注当下,踏实地做好每一件能促进自我提升的事。比如在备考专升本时,正是这种“静下来”的心态,让我能系统性地规划三个月的复习计划,最终顺利完成各阶段目标。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成为我面对挑战时的重要指引。
记者:最后,可以给学弟学妹们一些成长建议吗?
沈旭:希望学弟学妹们要敢于尝试。大学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阶段,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去发展自我、探索自我。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舒适区,敢于尝试,或许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无论是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还是尝试新的学科领域,这些都是重新认识自我的契机。迷茫并不可怕,它恰恰是自我探索的起点。只有主动接触不同领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才能逐渐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要害怕犯错,保持乐观心态,大学正是允许我们试错,并从中获得成长的最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