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高教研究

李喆:转型跨越,努力创建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

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量:497发布时间:2014-04-11

 教育厅网站: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改革”、“创新”、“特色”“一流”等关键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热门话题。对此,聊城大学在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上有哪些新的探索?

 李喆:通过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我们认真分析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时召开党委全委会议,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创建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决定,并制定了“158”改革思路。

 其中,“1”是指一个目标,即实现“转型跨越,再次创业,努力创建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转型跨越,再次创业”,是我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必然选择。“转型”,是指在由高师院校转为综合性大学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性;“跨越”,既有对自身的跨越,也有对同类高校的超越;“地方性”,既是指行政隶属(省属),更是指学校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性”,既指人才素质的综合性,也指学科交叉整合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要更加强调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应用性研究;在服务社会方面,要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对接;在发展方式方面,要更加强调内涵建设、特色发展,更加重视平台和团队的作用。我们深知,这一转型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但是,我们也明白,这更意味着我们要继续发挥“超前半拍效应”,开始新一轮创业,开拓新的发展空间,达到新的办学层次,创办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

 “5”是指五大战略,即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质量立校,就是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强校,就是要把人力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提高管理服务队伍职业化水平,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设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资源队伍;学术兴校,就是要把学术创新作为提升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支撑,持续推进学科科研转型,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和培育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和创新研究基地;特色亮校,就是要把特色发展作为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手段,注重以特制胜、统筹兼顾,培育、扶植特色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亮点;开放活校,就是要把开放办学作为激发办学活力的有效途径,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实质性推进国际化合作办学,进一步提高我校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8”是指八项改革举措,即:调整结构,创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特色,促进转型,提升学术研究水平;立足区域,协同创新,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不拘一格,激励竞争,建设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传承创新,彰显特色,形成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优化治理,完善机制,建立适应学校转型跨越的现代大学制度;改善办学条件,支撑发展需求,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在接下来的7年内,聊城大学将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办学兴校以教师为本、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学校管理以服务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既定的“五大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内涵发展、质量发展、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实现学校各项事业的新跨越,逐步走进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建设的中心,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教育厅网站:的确,“转型”是改革的最鲜明体现。刚刚过去的2013年,聊城大学在力促改革与转型的大背景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李喆:一年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紧紧抓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不断改革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目前,全校有15%的学生可以跨学院重选专业,6个专业开展了双学位、双专业教育,11个师范专业进行了二次分流;新增两个本科专业;进一步完善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方案。获评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4项、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项目3项;农业与生态环境等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顺利通过省厅的绩效考评与验收,建设了教师教育等4个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教研平台建设,各学院都成立了教研室,开展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我校师生共有4000余人次在全国、全省各类专业性强、层次和水平高的赛事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96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投身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二是学科和科研工作转型进展顺利。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特色初显。主要表现在:第一,培育了抗体制药研究、运河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等两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在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积累了经验,受到省科技厅的高度关注。运河学研究院建设已初具规模,超高速光传输技术建设项目、生物分子与纳米器件建设项目,以及南太平洋岛国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申报工作进展顺利。第二,科研立项和奖励大幅提高。获得国家级课题37项,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获批省部级课题56项、厅局级课题27项;获批授权发明专利37项;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3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等5项。

 三是服务社会不断深入。与聊城市在校地合作共建方面实现了新的发展。成立产学研基地10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3个,向地方派驻科技挂职人员和企业科技特派员30人,联合企业申报科技项目36项,点对点对接企业100多家。聊城发展研究院、有色金属研究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顺利推进。启动了4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推进了校史馆建设、校歌、画册制作等工作,“聊大身份标识系统”初步建成。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7人、博士64人,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型”人才15人;3人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在全省高校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估中再次被评为优秀等次,并被评为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六是国际合作交流实现新的发展。与7个国家、地区的9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遴选了14名骨干教师前往美国接受培训;进一步密切了与美国北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核心伙伴关系,双方互派了11名教师参与讲学项目;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语言文化暑期研修、文化考察资助项目4个,学生出国(境)交流人数和来校留学生人数达到250余人次。孔子学院举办了3期汉语学分课程班,招收学生110人,在汉语融入约旦大学课程体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广播影视编导专业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获批HSK考点。

 七是科学管理体系、办学条件和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办学条件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八是党建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基层组织管理扎实有效,干部队伍活力不断增强,正风肃纪初见成效。

 教育厅网站:2014年,聊大拿出了什么样的深化改革方案,又将在哪些重点领域推进学校发展?

 李喆:2014年是我校的“深化改革年”。学校将按照“转型跨越,再次创业”的要求,把改革创新理念贯彻于学校发展的各个领域,突出学校治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学科科研转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考核督查,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提高质量,突出特色,争先进位,全面推进内涵发展,显著增强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创建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夯实基础。

 一是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步伐,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巩固教师教育和国防生培养特色,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国防生培养合力育人机制,继续深化“133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完善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严格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推进学生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季羡林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内部体制机制,明确培养目标、规格;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加强成人教育和非学历培训。

 二是加快推进学科与科研工作转型。做好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启动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等重点学科项目的遴选、培育工作,制定并实施进入国内一流的4—6个学科建设规划;强化平台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校外单位联合成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力度,不断加强抗体制药、运河学等科研平台建设,加大对相同或相近类型科研创新平台的重组力度;提高科研立项和奖励水平,完善科技工作奖励政策,进一步加大组织科研工作力度和业务部门指导服务力度,力争获得高水平科研项目、成果和奖励。

 三是努力拓宽服务社会领域。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科研人员主动融入地方企事业单位寻找课题,加强挂职科技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做好与聊城市共建大学科技城工作;完善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调整科技成果专项孵化基金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探索将教师服务社会的贡献率与职称评聘等人事制度改革相挂钩的模式,充分调动教师从事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突出立德树人,不断提高学风建设水平,唱响“学在聊大,奠基人生”的主旋律。

 五是创新大学文化。大力营造学校深化改革的舆论环境,做好40周年校庆工作,丰富校园文化。

 六是加强人才高地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七是积极推进开放办学。不断扩大“核心伙伴”关系合作学校,开展第二批专业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做好孔子学院建设,拓展留学生招生渠道。

 八是深化管理体系、办学条件和服务保障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大学制度建设,做好财政、资产等建设工作,办好师生满意的“大后勤”。

 九是做好党建工作。

 我校还明确了2014年要重点推进12项工作:遴选制定实施冲击国家前10%的10-15个专业的建设规划,制订并实施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开展完全学分制改革试点;制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方案,启动博士学位授权培育学科的遴选培育工作,遴选并打造4-6个冲击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加大申报大项目和大奖的科研组织力度,力争国家级奖励(合作)零突破;策划并举办好4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成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力争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团队引进的重大突破;重点推进生物抗体制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创建新的科研协同创新中心;力争建立独立的国际合作二级学院和在欧美国家新建孔子学院;推进目标考核、目标责任督查、分配办法改革、职称改革、干部换届改革、资源配置改革、大后勤改革、学院分类管理等多项改革工作,推进学校治理科学化;筹备召开第四次党代会;确保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任务和建章立制工作。

 教育厅网站:发展蓝图和计划确定后,学校将如何确保这一系列目标计划落实到位?

 李喆:思路+实干=发展。实现转型跨越,达成各项发展目标,关键在落实。为此,我校成立了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了2014年工作要点,并将要点进一步分解,梳理出252项主要任务,明晰了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下一步,学校将通过党委督查室、目标办开展立项督查工作,定期调度情况,通报工作进度,加强对这252项主要任务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

 为确保这一系列目标计划落实到位,学校最近召开了提速增效暨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工作会议,制定并下发《聊城大学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关于落实学校2014年主要任务的通知》等文件,我与处级单位负责人签订了2014年主要工作目标任务书。同时,会议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做到职责明确、制度完善、奖惩分明;要做到学校领导班子重心下移,职能部门重心下移,学院重心下移;要提升执行水平,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水平;以体制机制、工作流程和落实能力的创新突破,带动效能的快速提升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教育厅网站:谢谢李书记!

 (文章来自山东省教育厅 李喆系聊城大学党委书记)